【大冶这十年】根植文化热土 奏响时代强音

©原创   10-20 09:50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石程曦)“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对一座城市而言,文化既是印记,更是精髓和灵魂。文化事业的发展成果,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和精神追求。

十年来,我市文化篇章年年连载,笔墨岁岁加重,大手笔撬动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繁荣文化精品创作,传承保护文化遗产,开拓文化旅游产业,赓续千百年文脉,迸发新时代活力,朝着文化强市阔步前行。

十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岁岁升级,服务年年优化,以服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体育生活需要为宗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让城市充满动感,为居民健康不断“加码”。

恒达欢乐大世界


强基础 服务功能全面提升

如今,无论是漫步大冶城区还是乡村,日臻完善的文体基础设施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彰显着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及精彩纷呈的文体赛事,散发着深厚的文化气息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每临晨曦初露,或夕阳西下,在我市城乡大大小小的公园、文体广场,休闲的群众或翩翩起舞,或吹拉弹唱,或笔走龙蛇,尽享惬意时光。乡镇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里人头攒动、书香四溢,一场场文化活动走进湾湾组组……

楚天香谷

每天早晚,灵乡镇广场、灵矿灯光球场、灵秀园、政务大院就会热闹起来,许多群众扶老携幼聚集在这里开展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有的跳广场舞,有的打羽毛球,有的开展篮球比赛,有的打太极拳,有的在健身器材上做运动……一派热闹祥和的运动场面。

“以前吃完饭,除了出门散散步、拉拉家常也没有什么别的休闲娱乐活动。现在跟以前大不相同,家门口就安装了健身器材,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在这里锻炼身体,我天天早晚都要来一次,跟城里人的生活没多大区别。”灵乡镇岩峰村岩刘湾70多岁的刘洪艳老人高兴地说。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和完善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目前,已建成镇级运动健身中心7个、村级文体广场13个。每年投入近200万元,购置体育器材300余件(套),镇村(社区)15分钟健身圈不断完善。现有体育场地4289个、面积210万多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设施场地面积2.43平方米。同时,大力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全市14个乡镇(场)、332个行政村安装了“村村响”工程音柱终端5742个,安装“户户通”工程卫星接收设施5007个,实现了“村村响”工程全覆盖。

送演出 文化空间遍布城乡

文化,赋予了一座城市独特的魅力,擦亮了一座城市的气质与灵魂,也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核心体现。

这十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扮靓了大冶人的生活。

眼下,每逢到了节假日,无论市区还是乡镇,几乎“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年年唱大戏”,休闲广场上文艺演出、戏剧下乡、诗歌朗诵等活动,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群众前来观看。

近日,在殷祖镇黄三房湾,一场精彩的楚剧《打金枝》正热闹上演,舞台上,演员精湛的唱腔、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村民们阵阵喝彩;现场铿锵的锣鼓声、热情的喝彩声、不时爆发出的鼓掌声相互映衬,此起彼伏,洋溢着浓浓的欢快氛围。小舞台、大视野,演员们用精彩的演出为村民带来一场“文化大餐”。

送戏下乡

演出结束后,村民们一边意犹未尽地聊着戏曲的情节,一边夸赞如今的好政策。“以前村里来了戏剧团,家家户户像过年。”村民黄爷爷这样形容过去大家对文艺演出的那种“稀罕劲儿”。

近几年,村民们的那种“稀罕劲儿”渐渐淡了。不是村民们的“口味”变刁钻了,而是村里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曾经的“文化大餐”已成为村民们的“家常便饭”。

近年来,我市每年开展“文化村村行”、流动图书下乡、送戏下乡、“非遗”进校园、文物进社区等文化惠民活动千余场次,受益群众60余万人次,为我市文化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各乡镇、社区也充分利用文化中心广场举办广场舞大赛、歌唱比赛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已经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送图书进学校

一座城市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自信的风姿。十年来,我市以文体塑城,塑造出一座城市的内在韵致和恒久魅力。

抓项目 文旅品牌日益彰显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为打造精品文旅项目,全面推进全市文体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十年来,我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深挖资源,紧抓精品文旅项目、特色文旅产品、优质文旅服务等中心环节建设,凝炼城市“性格”,留下城市“记忆”,擦亮城市“底色”,努力打造精品文旅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致”样板。

眼下正是收获的季节,文旅部推荐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湖北篇,我市龙凤山景区、陈贵镇果冻橙采摘园,金牛镇蓝莓、猕猴桃采摘园成功上榜“乡村休闲观光游路线”。

夜游龙凤山

刘仁八镇、陈贵镇和金牛镇作为我市重要的乡村文化旅游点,集观光游览和农业采摘为一体。每到节假日,持续火热的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

十年来,我市以创建荆楚文旅名县、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沼山公园成功申报4A景区,雷山、龙凤山申报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保安镇盘茶村申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和劲牌工业旅游景区申报“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文体旅地标,给了这座城市更多生动的表情。随着文物保护水平的提升,大冶兵暴旧址、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新四军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鄂东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等成为红色旅游“打卡点”,其中3个旧址当选黄石市最美红色旅游景点。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大冶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文体旅生活。

雷山风景区

“打造‘旅游+’产业融合,积极整合城乡优势旅游资源,推进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建设;发挥‘旅游+’综合带动功能,依托优势资源,推进旅游与科技、商贸、文化、体育等深度融合。”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时代新征程,使命在肩,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今年以来,我市建成、在建、备建文旅重点项目19个,重点推进大冶湖文化综合体项目、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建设工程、毛铺文化旅游、大冶市龙凤山品牌提升等项目进度。

这十年,是我市文化艺术事业快速发展的十年。十年来,我市始终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守艺术初心,肩负创作使命,文化传承亮点频出、文旅融合异彩纷呈、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公共文化蓬勃发展。如今,新征程开启,铜都大地锦绣斑斓,一幅幅激扬文化自信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数说变化:

2013年,我市成为全省10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试点城市之一。

2014年,全市行政村、社区、乡镇、街道体育设施覆盖率已达到100%

2016年,我市被确定为第一批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17年,我市正式推出了大冶市全域旅游电商平台,这是湖北省首个全域旅游电商平台。

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41亿元,占GDP比重1.78%,实现逐年增长。

2021年,我市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中“文化和旅游发展指数”

位列第1名

2022年,我市入选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

人物故事:

陈宏焱的楚剧人生

今年48岁的陈宏焱是市艺术剧院一名楚剧演员,他从事楚剧表演专业已有30余年,走在文化战线的最前沿,他感受了我市十年来文体事业的变化。

十年来,剧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剧场由过去老式胶片放映厅改造成如今各色灯光齐备科技感十足的亮丽舞台。“以前在剧场开展戏曲演出活动,舞台布置是一件非常繁杂的事情,各种不同的场景底幕,大量高热的传统面光、侧光、回光灯,功率高、耗能大也不安全。现在采用LED大屏为底幕,周围辅以LED冷光源为主的灯组,大大提升了视觉效果。”陈宏焱介绍道。

过去送戏下乡,需要用大卡车装上演出用的服装灯光等,演出地还要搭上一个大大的舞台,耗时耗力又耗财。现在有了流动舞台车,免拆卸灯光还自带舞台,为剧院的文艺宣传和送戏下乡提供了便利,让老百姓不出村就可以免费看大戏。剧院常态化开展巡演,让优质文化资源流动起来,形成一道流动的“文化风景线”,为百姓谋文化之福,享“文化之餐”。

近几年,得益于地方政府对文艺工作的重视,市艺术剧院创排了大型楚剧《铜草花》《蒲公英盛开的地方》等,基本年年都有大戏上演。“这给了剧院很大的信心,要把传统戏曲一代一代传下去。”陈宏焱说,每逢大戏排演,剧团的小演员也会一同演出,他从艺时接受了老一辈楚剧演员的教导,如今“传帮带”传统也会在剧团里延续。

十年来,以小见大,以微知著。如今,市艺术剧院已成为我市艺术精品创作和市民观看高水准演出的精品生产基地和文化活动阵地。

记者手记:

“我们能看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十年来,文化事业发展的画卷上,一笔一墨都是凝心聚力促发展、真抓实干惠民生的真实写照。回望来时路,成绩弥足珍贵;远眺新征程,脚步坚定有力。如今的大冶,文化自信根基深厚,文化力量润物无声,文化发展步履铿锵,踏着高质量转型崛起的时代节拍,我市的文化事业正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努力书写创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篇章。

责编丨冯   馨  涂   寇(实习)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姚文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