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之花”结出“产业升级之果” 我市通过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   

©原创   08-25 07:42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云上大冶报道 (记者 熊业欣 通讯员 张雪云)8月24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科学技术部印发《关于公布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通过名单的通知》,通过3年的建设,我市顺利通过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

普罗格智芯将调度、控制、通信、物联等核心技术与物流装备进行深度融合,让软硬件无缝连接,全面实现了生产物流、仓储物流场景一站式智能化服务;迪峰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换热器产品已远销美、德、意、日、韩等国家;金诺矿山设备深掘国际市场“富矿”,产品远销印尼、刚果等亚非国家……我市企业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以科技招商优化产业结构,以科技支撑壮大产业集群,以科技赋农促进三产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不断激活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了科技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21年,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突破1亿元。今年,我市还对《关于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大冶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新物种”企业、“飞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乡镇等支持政策,进一步激励创新创业,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

我市十分重视创新主体的培育工作,加速搭建各类创新平台。深入实施高企倍增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推进高企后备库、平台后备库、知识产权后备库与技改项目库、科技招商项目库“五库”联通,精准培育创新主体。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和“驼鹿”、“瞪羚”企业培育库等“三库”联通齐育模式,培育“新物种”企业。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企业19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7家,隐形冠军企业2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新物种”企业6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省级创新平台57家,黄石市级创新平台89家,规上制造业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了全覆盖。

我市抢抓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光谷科创大走廊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光芯屏端网”产业,共享“高精尖”资源,构建光谷科创大走廊大冶功能区。目前,迪峰换热器、晨信光电等多家企业在武汉建立了“飞地型”研发机构,普罗格智芯、创界生物等5家企业已入驻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有效实现了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大冶,引才在武汉、用才在大冶。一批批大健康、光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项目落户,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凸显。

与此同时,我市还聚力产学研合作,深入企业收集技术难题,建立企业技术需求难题数据库,按照“一企一校一中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积极为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牵线搭桥,引导企业将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其自主创新相结合起来,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每年组织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对接活动,近两年,先后组织了湖北省“联百校、转千果”科惠行动光谷科创大走廊大冶湖高新区专场、有色金属材料特色产业专场等8场次对接活动。通过引导服务,先后帮助40余家科技型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理工学院等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解决技术难题60余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37.2亿元。

核心技术攻关也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光芯屏端网等产业领域,支持推进企业开展核心技术研究,实施一批高质量科技项目。近两年,我市获得国家级“百城百园”、省厅“磷酸铁锂回收研究及其产业化”和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专项等系列技术攻关项目,争取上级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46项。

继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后,此次我市跻身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创新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下一步,我市将始终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行动,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抢抓建设“三高地、两基地”机遇、光谷科创大走廊向东延伸机遇,用好新“科技18条”,大力实施“十大创新平台”计划,全域推进创新型乡镇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优化政策环境、人才环境、金融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营造“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

责编丨李    珍

编审丨周春明

监审丨姚文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