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冯素华)
九天时间办理
首例“一纸承诺办救助”
“谢谢!谢谢!”6月25日上午,当罗家桥街道徐家铺村村民汪秋凤从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周小红手中接过崭新的社会救助证时,她一把握住了周小红的手,眼含泪水,哽咽着不停地道谢。
这是市民政局深入村(社区)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中的一个感人瞬间,也是我市自今年6月实施社会救助申请告知承诺制以来,办理的首个“一纸承诺办救助”案例。
今年6月初,汪秋凤发现正在读二年级的孙女徐诗涵总是咳嗽,喝了止咳药却不见好转,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觉得不对劲,徐诗涵的妈妈石晓芳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最终在武汉中南医院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虽然家里并不富裕,可是为了孩子,石晓芳东拼西凑,短短时间已缴纳了38万元治疗费。
6月15日,徐家铺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马刚和民政专干余芳一起来到罗家桥街道民政办主任陈靖文办公室,帮助石晓芳一家提出了救助申请。在了解核查相关情况后,陈靖文向市民政局作了汇报。“考虑到她家情况比较特殊,石晓芳带着孩子在武汉住院,家里没有劳动力,没有收入,所以我们决定启动‘一纸承诺办救助’,以最快速度解决她家的燃眉之急。”周小红说道。
何为“一纸承诺办救助”?就是在申请人作出承诺的前提下,填写《社会救助申请及家庭状况承诺书》,提供家庭成员身份证复印件,由民政部门实地调查、公示,经审核确认后,就可及时办理社会救助证,发放低保资金,救助效率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
当天,周小红来到石晓芳家,现场审签同意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意见,并把社会救助证书送到汪秋凤手中,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服务型救助
从“兜底线”到“提品质”
随后,周小红一行顶着烈日,迅速前往与金山店镇接壤的罗家桥街道民爱村,看望慰问该村散居特困对象华成金、陈回英夫妇。
据了解,华成金患有呼吸系统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夫妻俩未生育无子女,住房为2015年政府“三改”资助建成,目前享受特困供养金共2240元/月。
6月26日是华成金老人的生日。周小红一行提着提前准备的生日蛋糕和牛奶、米油等生活物资,走进了老人家中。
“我今年75岁了,这是我从小到大过的第一个生日!”打开蛋糕,插上蜡烛,唱起生日快乐歌,华成金老人高兴地说道。
离开前,周小红拉着老人的手告诉他,后期民政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还会定期上门走访,帮助他们申请相关救助资金,让老人保重身体。
其实,为70岁以上散居特困人员送生日蛋糕和祝福,是结合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实际,以高新区为试点单位,开展“守底线—关爱探访服务、升温度—暖心升温服务、促融入—红色夏令营、减负担—住院照料服务、解强压—心理疏导服务、提质效—宜居计划服务”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据统计,截至目前,市民政部门已对高新区24个村(社区)、466户社会救助对象进行了逐户走访。
经过长期发展,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和临时救助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完成了困难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任务。
新时期,如何在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同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了民政部门新的工作思路和努力方向。
为鼓励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2022年4月,市民政局与第三方机构签订了服务型社会救助试点项目协议。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社会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等社会救助力量进行综合统筹,形成了以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市县乡村上下联动的多元救助格局,真正实现了脱贫解困和救助服务双赢,开启了“物质+服务”“兜底线+提品质”相结合的新型救助模式。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今后,我们将以‘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加快推进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市‘奋进50强’奠定坚实的民生基础。”周小红表示。
责编丨张雅钦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程 霞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