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要带头抓“第一资源”

©原创   06-07 10:31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宋露露)

开栏语: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抓人才就是抓创新,抓人才就是抓发展。5月7日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责任,更好地爱护人才、集聚人才、成就人才。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一把手”要带头抓“第一资源”,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吸引、汇聚和团结起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即日起,本报开通《“一把手”谈“第一资源”》专栏,为大冶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提供人才支撑。

招才引智打造产业强链

产才融合助力临空发展

湖北保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还地桥镇党委书记,东风农场党委书记

尹朝晖

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企业,企业发展的核心在人才。诚然,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不好,人才至关重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构建临空产业链对于临空区发展极为重要,围绕产业链引才聚才,招才引育并举,用好“千里马”,激发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人才的内在创造力,助力临空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慧眼引才,绘制“政策图”。人才政策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人才政策好不好,吸引力强不强,既要看“新意”,也要看“诚意”。人才政策贵在“有效”。临空区围绕“人才”这个中心,“量身”制定灵活的政策,不只片面注重“礼包”大小,充分结合临空区的实际和特色优势,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保障配套体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避免与其它地方的政策“同质化”。同时,临空区积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大力倡导劳模、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从优惠政策、资金支持、激励保障方面着手,改善政策待遇及发展空间,让本土人才留下来、在外人才回得来。

精心育才,勾勒“发展线”。人才作为特殊的资源,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临空区抓紧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瞄准创新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在区·镇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积极主动地从影响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破题”,转变管理方式,改革评价方式,为人才“减负松绑”,把人才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树立凭实绩、凭贡献、凭能力的评价导向,让他们少一些“瞻前顾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干事创业上;临空区充分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支持人才提升自己,推动人才合理流动;因时、因事制宜搭建干事创业平台,不把人才当“花瓶”摆设,尊重个性、用好特长、鼓励创新、包容失败,让人才有尽其所长的舞台,用良好的干事环境“栓心留人”。

务实用才,构筑“暖心房”。人才工作,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悉心经营过程。区·镇全体党员干部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把关心关爱人才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既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也努力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怀。全心全意地当好服务人才的“店小二”,强化跟踪服务,深化党员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定期走访慰问,了解人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纾解压力,解开心里“疙瘩”,在感情上“厚爱一分”,在工作上“高看一眼”、在解难上“多帮一把”,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用心构筑人才发挥的阵地和平台,给位子、压担子、定任务,让“千里马”在广阔的赛场上摸爬滚打、锤炼本领,切实催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助力临空区腾飞的路上,临空区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让人才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让全体党员干部都具备“伯乐识马”的管理本领,期许挖掘更多的“千里马”在助力大冶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的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聚力产才融合 赋能转型发展

灵乡镇党委书记 李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明确了清晰路径。灵乡作为全市镇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将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理念,一体推进精准引才、系统用才、用心留才,全力补齐人才发展短板,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赶超筑牢坚实智力支撑。

健全机制,精准引才“快人一步”。我们紧密围绕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链协同布局人才链,集聚了一大批专业型人才。一是列出清单引。结合“双千”包保工作,全面摸清企业人才需求,精准列出特钢模具、精密铸造、汽车零部件、非金属材料四大产业集群人才清单,加快引进重点企业紧缺技术人才。二是用好平台引。借力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黄石环湖大学科创园、大冶湖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平台优质人才资源,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服务和“定制式”智力支持。三是形成合力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动摇,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举行一次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切实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格局。

产才融合,系统用才“高人一筹”。我们坚持以产业集群带动平台集聚,以平台集群带动人才集聚,助推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加速融合。一是企业大胆用。推动企业深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增长点,大力支持日盛科技等企业研发攻关核心零部件特种模具材料应用瓶颈难题,力争实现园区模具企业发明专利“零突破”。二是平台放心用。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将瑞信养生研发平台升级为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推动康之堂铁皮石斛产业园争创省级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培育更多“隐形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是成果转化用。持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全力支持企业与武汉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研发中心,提高成果转化精准对接率,鼓励翊通铸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铸造产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叫响铸造头部企业品牌。

优化服务,用心留才“优人一着”。我们为人才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全天候的一流服务,努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一是落实政策用力留。在不折不扣落实各级人才政策基础上,统筹评价人才德、绩、能,按照“一人一策”给予人才专项资金奖励。二是做优服务用心留。盘活正顺灵秀城、灵乡花苑闲置房产,跟踪解决人才住房、社保、子女入学等问题,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三是加强联系用情留。健全班子成员联系人才制度,利用春节、青年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座谈交流、走访慰问,有效提升人才服务的速度、温度、效度,切实增强人才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

以“绿水青山、人才强乡”

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茗山乡党委书记 黄小容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茗山乡将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创新、谋人才就是谋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乡”战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中心大局,奋力开创以人才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高点站位,着力凝聚人才工作“向心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茗山乡始终坚持好党管人才的原则,不断践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做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立足茗山乡发展定位、战略布局、优势潜能,科学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任务,推动人才工作与中心任务同频共振,切实做到规划目标优先考虑人才保障、制定政策优先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优先考虑人才举措,充分发挥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叠加效应。

深化产才融合,着力谱好人才集聚“协奏曲”。茗山乡大力实施“三招三引”,紧贴乡村振兴战略实际需要,将招才引智、招院引所与招商引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立足茗山芳香产业、中药材种植、康养文旅、特色农业等产业优势,主动宣传推介,积极探索实施“项目+人才”“岗位+人才”等模式,加强与高校院所、企业合作联系,帮助本土企业引育高素质人才及创新团队,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同时,坚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定期组织企业家、乡贤能人开展“共话乡情、共谋发展”恳谈会,充分掌握企业和人才需求,并及时解决难题,让企业和人才感受得到茗山温暖。

优化制度保障,着力打好人才服务“组合拳”。茗山始终坚持“服务至上”理念,在做优、做细、做实人才服务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人才竞争软实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围绕“生态立乡、产业强乡、旅游富乡”发展思路,巧用茗山城市维护建设税较低优势,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工作,不断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热情。同时在服务保障上“显真情”,建立领导班子联系服务企业和优秀人才长效机制,结合“双千”活动每月至少主动联系1次服务对象,并定期开展人才健康体检、走访慰问等活动。帮助人才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氛围,让各类人才真切感受到“宾至如归”。

构筑第一资源优势 凝聚人才强镇合力

大箕铺镇党委书记 柯梦兵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大箕铺镇紧盯“第一资源”,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到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构筑人才资源优势,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在全市形成“人才成就大冶,大冶成就人才”良好社会氛围,贡献大箕力量。

瞄准“高精尖缺”,锻造战略人才雁型矩阵。建设魅力大箕,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创新,根本在人才,必须培育更多的战略“鸿才”、产业“帅才”、制造“匠才”、技术“专才”。聚焦提升发展能级,积极打造创新平台、企业平台、科研平台,主动承接和自主孵化高端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矩阵。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建设一批乡镇、企业、景区等特色人才培训实训基地,支撑全镇人才发展水平整体跃升。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究机构,制定“市场开题、高校解题、企业答题”共建共享制度。针对我镇现代农业、绿色矿业、非金属新材料和文化旅游四大产业支柱,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形成科技与企业联动、人才与服务同行的良好氛围,不断将人才资源、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竞争优势,逐步释放人才培育、人才发展红利。

破除“三唯思想”,形成竞相涌流生动局面。人才界定不能简单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强调人才“帽子”,忽视人才“里子”。改变“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老做法,注重实干实绩,突出能力品德,探索实施“头雁、归雁、雏雁、家雁”四雁工程,多层次多维度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通过开展专项培训、能力提升工程,采取选派一批、储备一批等方式,将懂经营、会管理、能力强、有魄力的优秀人才选入村“两委”班子,让“头雁”领航;依托商会平台,以真情感召,帮助在外能人回村任职、返乡创业,通过党建引领、结对培养、赋能提升,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让“归雁”建功;将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知识分子纳入乡村人才库,结合事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让“雏雁”成长;根据群众反映,把学历不高能力强、职称不高贡献大、没有论文但干得好的“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挖掘出来,为其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让“家雁”展翅,形成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氛围。

当好“生活书记”,涵养近悦远来人才生态。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环境的竞争。吸引集聚人才,靠的是以情换情、以心换心。积极当好服务人才的“生活书记”,通过明确一套服务项目、建设一支人才队伍,建立一个服务平台,打造“保姆式”服务,努力营造最优人才环境。坚决落实党委联系制度,建立常态化人才联络服务机制,组织开展人才“家访”活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为各类人才提供“私人订制”的“店小二”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重点完善矿业、农业、文旅等行业系统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政策,全面提升人才政策的普遍性、针对性、有效性。坚持将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专题研讨、专门研究、专人负责,探索建立“人才+服务+产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在外知名人士在招才引智方面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人才资源,为大冶引才、为大箕聚才,扩大人才的“朋友圈”,加快形成人才“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

责编丨金子茵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冯一波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