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熊业欣 通讯员 张国庆)近年来,罗家桥法庭按市法院“一镇一策”“一庭一品”的要求,及时转型,调整功能,着力打造服务企业的“桥头堡”,为企业轻装前行、加速奔跑营造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罗家桥法庭(新)
变“乡土法庭”为“商事法庭”
近日,承办法官吕洋开启线上模式,组织原被告双方进行“云上”调解,保障了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企业的合法权益。这场调解全景展示了“云上调解”如何与传统调解衔接,打破了时空限制。
与此同时,罗家桥法庭建立了企业微信群,为服务企业、助推社会治理、保障品质民生提供强有力法治保障。
案件开庭
罗家桥法庭成立于1983年,2021年迁址新建,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现有员额法官2人,司法辅助人员7人。随着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罗家桥街道交通越来越便利,工业越来越发达。罗家桥法庭距城关不足十分钟车程,就近化解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方面的传统功能逐渐淡化,涉企纠纷大幅增长,股权、票据类纠纷等新类型案件不断涌现,“传统法庭”的改革之路势在必行。
“要么撤,要么转!”市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敬涛改革思路非常清晰,院党组意见高度一致:罗家桥法庭结合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转型为服务企业的“桥头堡”,着力打造涉企专业审判团队,将东岳路街道、高新区涉企民商事案件统一由罗家桥法庭办理,将罗家桥法庭部分家事审判分流至东岳路法庭和其他乡镇法庭,逐步实现城乡法庭差异化分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自此,罗家桥法庭走上转型发展之路。建立涉企案件“一绿到底”的全流程服务链和“快调解、快送达、快保全、快开庭、快结案”的“五快”新模式,审慎办理涉企民商事案件,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融入乡村振兴发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书写建设具有区域特色专业法庭的“变身记”。
变“乡贤调解”为“商会调解”
“原告武汉某文化传播公司和被告黄石某置业公司合同纠纷一案,双方是否同意本院主持调解?”“同意”“同意”……这是今年3月份,罗家桥法庭通过商会调解室调解案件的一幕。
案件审理
承办法官吕洋通过开庭审理,抽丝剥茧查明案件事实,确认双方存在真实的买卖合同关系,组织当事人调解,通过多名调解员释法析理,最终,原、被告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为推进涉企案件高效审理,罗家桥法庭在高新区综治中心设立了“商会调解室”——诉调对接工作室,运用“商会调解+司法确认”等模式,积极搭建涉企案件调解平台,促进诉调对接,有效化解民营经济领域矛盾纠纷。对案情简单、事实清楚的商事纠纷,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商会调解,调解成功达成协议的,依法确认效力;调解不成的,依法及时导入诉讼程序,保障商会调解机制与诉讼程序有机衔接。
商会调解员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等组成,日常通过座谈研讨、观摩庭审、调解讲座等方式,提高多渠道化解企业矛盾纠纷能力水平,并通过案后回访、典型案例通报和风险预警等“订单式”司法服务,帮助企业规避风险。
“商会调解室充分发挥成员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很多企业纠纷迎刃而解。”罗家桥法庭负责人张苏宁介绍,1-5月份,该庭共受理涉企商事案件196件,通过商会调解结案57件,撤诉42件,判决62件。
变“文化长廊”为“样板展厅”
“一如既往,勇争‘排头兵’,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今年年初,张苏宁被调入罗家桥法庭任负责人时向院长陈敬涛承诺。
法官进企业
“目前,罗家桥街道基本形成了以机械制造为主打,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以新型材料的研发生产为发展方向的全方位、立体式产业格局。这三大格局优势,决定了我们必须在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样板方面走在前列。”提起法庭转型后的发展方向,张苏宁充满信心,“原计划在法庭建一个法庭文化长廊,现在筹划建成法治化营商环境样板展厅,格局一定要大。”样板展厅将利用实物、照片、文献、影像、模型等形式,展现罗家桥法庭服务企业发展的理念、机制、举措。
展厅将通过流淌的历史沉淀、丰富的“企业+法庭”文化,以及形式上的视觉冲击,让全庭干警、辖区干部群众全程领略我市工业文化和百年奋斗史,同时深切感受到人民法庭的显著“转变”和华丽“转身”——它将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审理案件的地方,更是服务企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的重要平台。
责编丨方诗琪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姚文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