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石程曦 通讯员 毛卉)引言:春回日暖,保安湖湿地公园一片祥和,沿环湖步道行走,湖水潋滟,波光粼粼,水禽飞舞栖息,处处美景,游人笑声连连。近年来,保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究沉水植物,相关结果应用于保安湖水环境改善,取得明显成效。
采集样品
对症下药解难题
近日,中科院水生所保安湖科研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正泛舟湖中采集湖水、底泥等样品,每采完一种,他们都会小心翼翼地分装、记录。这种常规采样,每个季度一次,根据科研实验需要,还会不定期补充采样,此种工作状态,已经持续十余年了。“保安湖水体浊度目前是25.8左右,之前差不多30。”该站工作人员张苗说。数据的变化,是人们对生态保护、湿地保护越发重视的结果。
检测水样
那么,沉水植物在生态修复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该站负责人李艳博士告诉记者:“沉水植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水草’,可以稳定底泥、吸收营养、抑制藻类生长,具有改善水质的作用。保安湖水质的提升,离不开沉水植物的功劳。”
然而,要降低保安湖近40平方公里水域的浊度并非易事,保安湖的蓄水量约1亿立方米,平均水深约2.5米。菹草作为保安湖蕴藏量最大的水草种类,生长迅猛,过去每年3-4月,保安湖在菹草快速生长的季节,水体往往清澈见底,透明度是冬季近2倍,密密麻麻的菹草如丝带般在水底摇曳,与鱼虾螺贝一起构成美丽的“水下森林”。这些菹草的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湖泊水质,改良沉水植物生存所需的底质条件,为其他沉水植物的生存创造条件。
但2020年汛期,全省遭遇了多年难遇的持续大雨,保安湖平均水位较往年同期增高了约2米,大水使保安湖沉水植物分布范围缩小,水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2021年入春以来,保安湖历年茂盛的菹草大量减少。
显微镜观测
为改善这一状况,保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依托科研监测站,与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团队密切合作,针对水草生长需求,做了水草关键生活阶段对环境条件,包括水位、光照及其它条件等需求的研究,共同推进保安湖水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以及水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工作,相关成果也应用到保安湖子湖扁担塘部分区域。
东风农场管理区党委副书记、场长,保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党组副书记杜红星说:“科研监测站为保安湖湿地资源恢复、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为东风农场管理区的生态养殖提供了科学建议。”
科学监测护生态
开展湿地保护工作,促进湿地生态功能恢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对于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培育沉水植物
在监测站附近,各类模拟保安湖水生态系统的实验装置随处可见,主要用于研究沉水植物生存条件。科研工作人员在模拟实验系统及保安湖之间不断分析论证,研究适用保安湖的沉水植物修复方法。李艳告诉记者:“我们研究顺季节(春季萌发)沉水植物和反季节(秋季萌发)沉水植物生存条件的差异,并将它们结合起来,运用到保安湖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实践中。”
据了解,保安湖湖区设置有10个监测点,包括对保安湖水生生物资源及水质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开展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等方面的针对性科研项目,为保安湖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进行生态养殖相关技术研发,为湿地公园渔业生产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记录水草生长
而在保安湖科研监测站实验区内,拥有简易气象站、室内水质分析全套设备、常规湖沼学调查全套设备,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包括实验室面积约200平方米,实验池30余个(单个面积为600~15000平方米)。实验区开展了一系列外源营养输入(氮、磷)的生态效应及水生植物水位需求等方面的模拟实验,支撑了包括国家水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近20项。
“我们希望以点带面,逐步恢复保安湖原来的模样。”科研工作人员介绍,生态修复不是一日之功,经过不断治理,保安湖水质已从湿地公园建设前的四类水质上升到现在的三类水质。
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保安湖的居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感受,“水变得更清了,鱼也变大了,水鸟都回来了。”居民刘先生说话时,脸上洋溢着喜悦。谈笑间,一群野鸭掠湖面飞过,湖水、野鸭、云彩,相互映衬。
为更好地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改善湖泊水质,杜红星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与中科院水生所加强优势互补,拓宽合作领域,促进科研监测站在湿地保护及生态养殖等领域科技成果转换,更好地服务地方生态环境建设。”
责编丨金子茵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姚文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