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思归 凤凰还巢——大冶籍企业家纷纷回乡投资兴业

©原创   04-01 09:09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云上大冶报道(通讯员 龚雪 记者 张蕾)近日,新华网发文《家乡养育了我,我也要回报家乡——湖北大冶籍企业家纷纷回乡发展》,对大冶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现象进行了解读。其中,大篇幅对落户在高新区的企业家进行了报道,文章认为,企业家“始终难忘家乡山水”的家乡情结,和大冶的营商环境是游子们归家的主要原因。

湖北祥邦科技有限公司开工仪式

成功不忘桑梓,致富不忘乡邻。近年来,大冶籍在外企业家不忘故乡热土,在家乡政府的召唤下纷纷回乡创业,带动家乡共同发展。

“总部永远设在大冶”

3月初,我市集中开工33个重大项目。其中,落户高新区的融通高科(三期)项目总投资32亿元,项目建成后将从事新能源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制造、销售及锂电池回收循环利用。

融通高科生产线

融通高科项目投资人何中林来自陈贵镇,今年54岁的他在北京闯下一片天地,成立融通创投公司,投资的企业中有15家已经上市。2016年10月,何中林响应楚商回归号召,成立融通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落户高新区,计划累计投资120亿元,分三期规划建设14万吨磷酸铁锂生产线。

何中林介绍,融通高科生产的磷酸铁锂是新能源锂电池里面基础材料,类似于电脑里面的CPU。新能源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碳达峰碳中和支撑产业。2017年,融通高科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签约,合作成立储能材料联合研究院,共同致力于电池材料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过5年建设,目前融通高科一期二期已建成达产,产能位居行业第三,一期投产的一万吨纳米级磷酸铁锂材料生产线产品性能指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融通高科三期项目将于2022年底建成、2023年达产,届时企业有望每年实现130亿元营收。

“我上世纪90年代就到北京打拼,但始终难忘家乡山水。”何中林说,回家乡投资,一方面是股东的高度信任,另一方面归功于黄石、大冶两地政府的鼎力支持。“不管是政策还是办理手续都是专班协调帮我们解决,使我们比同行建设步伐更快,让我们信心更足。融通高科还将会在全国其它城市建设多个生产基地,但总部永远设在大冶,为家乡纳税,为老乡提供就业岗位。以后,我也会将事业重心慢慢从北京移到大冶,长住大冶。”

“始终难忘家乡山水”

浙江祥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伏胶膜项目于2020年11月落户高新区,目前正在建设二期项目主体生产线厂房,计划今年7月试生产。该公司董事长曹祥来介绍,项目将新建28条生产线,主要生产太阳能电池封装胶膜、电子胶膜等产品。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33亿元,年税收超1亿元,增加就业400人。

曹祥来是大箕铺镇人,年轻时外出发展,创立了浙江祥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设在杭州萧山。虽然在外打拼,但曹祥来一直心系家乡,乡音未改,最爱吃的还是家乡的饭菜。2020年11月,曹祥来提出要将生产基地迁到大冶,遭到其他股东反对:公司客户都在长三角,迁移生产基地物流成本肯定增加;迁移后熟练工人怎样解决?但在董事会上,曹祥来力排众议,他说:“困难肯定有,但我们可以设法克服。家乡养育了我,我也要回报家乡。”

在大冶,像这样回乡发展的企业家很多。在上海创业的金牛镇人唐群回到大冶,投资1亿元建设祥锐德智能装备项目,主要从事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非标工业自动智能化装备。在苏州发展的大冶籍企业家许浩回到灵乡镇投资5.2亿元,建设蒙纳精密铸造项目,今年2月已正式投产。企业满负荷生产后,年产值可达8亿元,安排就业300余人。此外,还有金湖街道的徐新鹏投资20亿元,建设众冶矿产品循环产业园;保安镇人王敏投资1.5亿元,投资唯诺康养项目;刘仁八镇的胡映全投资2.56亿元,建设黑果花椒深加工基地项目等。

市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卫书堂说,近年来大冶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吸引大冶籍在外企业家回乡创业。为此大冶市工商联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湖南等地设立19个商会,利用异地商会“两地熟”优势,了解所在地行业、企业及商会发展思路、投资意向和产业转移动态,宣传大冶招商引资政策。一大批大冶籍企业家纷纷返乡投资。

高新区产业园图

目前回乡发展人数已过百人,投资额超200亿元。他们带回了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产业。随着人才回乡、企业回归、资金回归,返乡投资的企业家对大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责编丨金子茵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叶    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