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冯素华 石程曦)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1994年6月,一群拓荒者踏上城西北的一片低丘滩涂,播下了一颗创新的种子。
27年栉风沐雨,27年春华秋实,从大冶经济开发区到黄石大冶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颗创新的种子已经花香馥郁,硕果累累。
从传统产业“发新枝”,到新兴产业“结硕果”,高新区以创新驱动实现变量突破,为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如今,作为我市科技创新、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策源地,高新区正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撑高质量发展,让创新的“活水”不断注入创业发展之“渠”。
校企合作 为企业插上腾飞翅膀
走纸飞达全速运转,一小时可以印刷1.8万印张,摞起来一米多高的纸张,在这个全自动的印刷机器面前只需3分钟就全部“搞定”……走进位于城西北工业园的湖北劲佳包装有限公司印刷车间,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该公司创建于2009年,总投资6亿元。公司产品集印前设计、印刷、印后一条龙服务,专业生产、印刷各种纸箱、酒盒、药盒、化妆品包装、礼品盒及各种精美画册等,现已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产品配套最齐全的纸制品包装企业。
作为“湖北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劲佳包装自有其发展秘笈。
“2017年,我们就与武汉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该公司总经理杨义怀告诉记者,近年来,劲佳包装致力于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机制,采取技术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人才合作培养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投入机制、人才流动和培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在合作共赢的理念下,劲佳包装发展的步伐稳健有力。
无独有偶。在黄石东贝电机有限公司,深耕产学研合作机制,让该公司逐步实现了从手工路线向全自动化机器运作的有效转换。
“自2010年与华中科技大学确立合作关系以来,华科的教授会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他们研发的电机设计软件‘maswell’每年都会进行更新升级,至今还在使用。”东贝电机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汪开心说。
今年9月3日,黄冈师范学院与大冶市展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校企合作中心暨博士工作站揭牌,校企双方将在新材料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
黄冈师范学院简称“黄冈师院”,前身“黄州府师范学堂”,创建于1905年,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较强的科研与开发能力。
大冶市展旺新材料项目主要从事研发生产碳纳米管系列产品、石墨烯系列产品、连接器及线束产品。今年,展旺集团将着重在大冶建一个碳材料产业研究院和省级材料工程中心。
核心技术的落户,加上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无疑为企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创新引领 高新技术企业加速集聚
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是湖北省首个设在县级市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黄石发展经济的“四大主战场”之一,是大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是大冶先进制造业价值链分工的重要载体、是保障大冶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压舱石”。
肩负使命,高新区将技术研发的因子深深融入企业血脉,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如今,高新区聚集了劲牌公司、普罗格智芯科技、融通高科、瑞晟生物、迪峰、山力板带等一大批行业翘楚和“隐形冠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普罗格智芯将调度、控制、通信、物联等核心技术与物流装备进行深度融合,让软硬件无缝链接,全面实现了生产物流、仓储物流场景一站式智能化服务;迪峰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换热器产品已远销美、德、意、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登峰公司生产的高强拉紧螺杆,已经占领了国内水风电领域8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标准件细分领域“一枝独秀”;金诺矿山设备深掘国际市场“富矿”,产品远销印尼、刚果等亚非国家;湖北融通高科以更高压实、更高比容量、更小产品性能波动等,奋力冲刺国内市场顶峰,全力打造中国最大锂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到目前,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100家;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国家级孵化器,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研发平台达26家。其中,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实现国家级研发平台零的突破;芳香产业研究院、铝型材产业研究院均为黄石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规上企业研发平台增至111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平台占比达到87%;在全省率先建设的大学科技园已正式开园,华科、武大、湖北理工等高校和研发团队已经入驻,各类创新资源正在加速集聚,发展后劲十足。
抢抓机遇 奏响高质量发展乐章
机器轰鸣,奏响高质量发展的乐章。位于高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园里,一派繁忙景象。
该电子信息产业园占地300亩,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9栋标准厂房,入驻9家企业,分别是信永辉电子、汇朗智能科技、科美星电子、丹通电子、富斯通液晶显示屏、博晶玻璃面板显示屏、诚功电子、浚星科技、森丰智能科技。这些企业的投资方大多数来自深圳,有的是母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有的是大冶企业家返乡二次创业创办的公司。
园区管理人员程树林介绍,目前园区引进的9家企业之间,已形成上下游产业链,衔接武汉电子信息产业。因为两地距离较近,大大节约人力、物力、仓储成本。
“与园区一期工程一路之隔,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除厂房外,还配套建设了研发楼、宿舍楼,占地约100亩,使用面积30万平方米,配套功能将进一步完善。”程树林表示,该园区承接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对接武汉光谷电子信息配套企业,已初步形成消费类电子产品产业链,融入武汉同城化发展。
“创新”“融合”“一体化”“同城化”……这些高频词汇,已然成了高新区发展历程中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流淌着高质量发展的动人旋律。
去年,按照“一区多园”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高新区突出新区西扩战略,投资56亿元建设西北片区,扩园8.7平方公里,主要由新型材料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园、自主创新示范区及产城融合示范区等四部分组成。
这是我市实施“梧桐树”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新区扩大载体容量的重要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能够推进高新区建大建强、配强配优,还能有效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成为武汉产业配套基地和产业“溢出”的重大项目承载地,吸引更多的“凤凰”来大冶“筑巢”。
乘着武汉同城化发展的东风,大冶湖高新区思路更加清晰。主动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创新轴,加强与武汉离岸科创中心、知名高校院所对接,推进大学科技园提质升级,构建“技术研发在高校、产业落地在园区”的协同发展模式。推动瑞晟芳香专业孵化器、铜都汇众创空间向国家级平台迈进。组建换热装备产业研究院,引入“光伏+储能”龙头企业建立产业研究院,推动铝型材、芳香产业研究院做大做强。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面临新一轮历史机遇,我们深信,大冶湖高新区将勇立潮头,逐梦未来,谱写新时代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责编丨金子茵
主编丨范先浩
总编丨刘凡池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