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见习记者 李尚书 文/摄)10月13日,在茗山乡范道村村委会三楼的集中收购点,一袋袋烘干的蚕茧整齐地摆放在墙角,一旁的工作人员正在将蚕茧放进烤箱烘干。
“快快,手上这批蚕茧两天之内要烤好,不然就会出飞蛾了。”范道村党支部书记彭卫国介绍:“这些蚕茧都是各村送过来的,烘干蚕茧的目的是防止蚕茧贮存期间活蛹化蛾而损坏茧层,茧层经过热处理后适当改变外层丝胶的易溶性质,增强煮茧抵抗能力,有利于缫丝和贮藏。”
蚕茧烘干后,可以卖出好价钱。据了解,这已经是茗山乡今年养的第3批蚕,前2批全部被浙江采购商收购。
看着村民将一团团雪白的蚕茧换成实实在在的钞票,茗山乡党委书记黄小容心里感到无比欣慰。
试点“种桑养蚕”
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帮助村民增收,茗山乡成立三个调研专班,每个党委成员负责一个专班,经过半年时间的深度考察和调研,大家一致认为种桑养蚕非常适合当地村民。“第一,养蚕技术含量不高,工作强度不大,适合中老年人。第二,茗山乡有大量的荒山和闲置土地,用来种植桑叶成本低。”黄小容说,先发动村集体试种试养,成功后再向村民推广。这样做既可以打消村民的顾虑,又能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茗山乡党政一班人说干就干,动员各村流转土地220亩种植桑苗,并高薪聘请浙江资深养蚕技术员彭加兵任总指导。其中,京南村就种植了120亩70余万株桑苗。
如今,叶片肥大的桑苗郁郁葱葱,一派喜人景象。“这是我们培育的新品种,桂桑二号。不开花,不结果,只长叶子,跟韭菜一样,2个月割一次,割了可以再长。”彭加兵对桑苗品种赞不绝口。
京南村委委员余小勇补充道:“这种桑叶只作为桑蚕的食物,不能打药,是真正无污染的绿色饲料。”
形成“多点开花”
去年10月份,该乡以彭晚村为试点,到今年5月份一共养了2批蚕——去年的冬蚕和今年的春蚕,均试养成功;今年又发动京南村、仄船村、子禹村等12个村开始试点养蚕,形成“多点开花”。
由乡工作专班向试点村提供免费培训和桑苗,并负责蚕茧的统一回收。试点村以10亩桑田为一个单元,建立两个温棚,种桑和建温棚前期的固定投入为60000元,乡政府出资20000元,村里自筹40000元。每年可以养5-6批蚕,每批蚕茧产量在185-200公斤。按每公斤60元计算,收入在10000-12000元。扣除人工成本,养一批蚕最低利润3000元,最高达到5000—6000元。
“按照一年养5批蚕来算,每单元年利润可以达到15000元,投入60000元,年回报率在25%以上,两三年就可以回本了。”黄小容算起养蚕账,一点都不含糊。
黄小容说:“今年春蚕色泽好,蚕茧大,一只茧可以抽丝1400米,一般都是用抽丝率来确定蚕茧价值的高低,今年春蚕最好的时候卖到了64元一公斤。”
“附加值高了,产业链长了,收益也就高了。”黄小容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实施“试点+推广”“推广+深加工”的产业链,大力发展蚕丝被、蚕丝品等深加工产品,打造种桑养蚕本土品牌。
带动村民就业
发展产业还是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群众收入。
在桂桑二号种植基地,京南村养蚕技术员姜小萍正在地里除草。她说:“我爱人是京南村人,现在在京南村上班。我下岗后回乡发展养殖业,并参与了村里的养蚕工作。”
据悉,茗山乡现有20多个像姜小平这样的技术员,屋段村原副主任彭金凤今年换届选举到了年龄。“我们就推荐她到村里当了一名养蚕技术员,解决他们的再就业问题。”黄小容说,每个村安排了2-3名养蚕技术员,都来自于群众,一半以上是家境困难的村民,经过培训后就可以上岗了。
黄小容介绍,养蚕技术员一天的工资在80元左右,养一批蚕从孵化到结茧最快只要21天,前面6天是集体育苗阶段,后面再由村技术员集体养殖,负责采桑叶、喂蚕、收茧。一名技术员养一批蚕实际工作时间按15天算,收入1200元,一年养5-6批蚕,年收入可达6000—7000元,这只是他们兼职的收入,平时还可以在家照顾老人、小孩,也可以干其他农活。
如今,茗山乡“种桑养蚕”试点工作正在各村全面铺开。
责编丨金子茵
主编丨范先浩
总编丨叶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