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致大:用诗歌记录生活点滴

©原创   11-09 09:42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熊业欣 文/摄)“幸福不忘共产党,人民至上史无前。工农差别今平等,大厦高楼地接天。足食丰衣丰愉快,安居乐业乐神仙。好生好活好难尽,笑口常开度晚年。”这是一首写在烟盒纸上的七律诗,作者是陈贵镇袁伏二村村民袁致大。50多年来,袁致大利用空余时间,在烟盒纸上写下的诗不计其数。这些诗大多流露的是他对日常生活的真情实感,使他在平凡忙碌的生活中,更加充实快乐。

“她不嫌我老,我不嫌她穷。”这是袁致大对妻子的初始印象。今年69岁的袁致大,48岁时与同是残疾人的妻子相识,49岁才得一子。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困,他小学毕业后,就帮着父母种地、干农活,也曾做过修鞋匠,主动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从小热爱文学,在热爱诗词的堂伯引导下,又接触了七律诗,于是试着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七律诗表现出来。在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他白天下地干活,休息间隙学写诗,没有纸就拿烟盒当纸;晚上回到家,在昏暗的灯光下,将所写的诗对照《诗韵集成》细细琢磨诗词的平仄规律。慢慢地,他就养成了写七律诗的习惯,无论生活如何艰苦,从不放弃。如今,不管遇到什么事,他总能信手拈来写成一首七律诗,是村里家喻户晓的“七律诗人”。

“中秋刚过又重阳,秉烛夜游书典章。八节如梭情有兴,四时如箭肉鱼香……”10月28日,记者在袁致大的家中看到,他正将自己最近创作的七律诗誊抄到本子上。一张小小的书桌上,摆满了《古文观止》《史记》《中华对联集锦》《古今四君子诗选》等书籍,桌上还摆着练字用的毛笔和一摞摞写满了七律诗的烟盒纸。

桌上的书籍整齐排列,书页微微泛黄,有的边角有磨损。“这些书都是我买的,尤其是这本《汉语成语多用词典》,当时我可是花了大价钱,特意去新华书店买的正版,这可是工具书。”袁致大告诉记者,虽然早早就辍学务农了,但是他有个爱好,那就是看书,每天只要有空闲,他就捧着书读,跟着书本练字,有不懂的字就翻字典。“我翻得最多的其实还是这本《诗韵集成》,因为我爱好写诗,尤爱七律诗,而七律诗最重要的就是平仄韵律。”袁致大侃侃而谈。

写诗初期,只是爱好,但功底不够。为此,他主动向家族里文化水平最高的堂伯求教。“他对我的影响最深,就是他告诉我写诗要讲平仄,学会这点后,写什么都顺手了。”在堂伯的指点下,袁致大从不懂什么是诗歌语言到能够轻松写出富有诗韵的诗词,文学素养不断提高。

袁致大写的每一首诗都是有感而发,诗的内容有的赞美家乡、有的表达对问题的看法、有的用来劝诫和激励自己、有的用来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感激。有感而发时,他怕来不及记录,干脆就写在烟盒纸上,回到家后再重新整理。日积月累,这些写在烟盒纸上的诗词越来越多,袁致大很珍惜它们,都保存得比较好。但年份长了,有些纸张都泛黄了,他便重新整理成册,并在誊抄的同时进一步修改完善。

在很多村民眼中,袁致大有点与众不同,有人和他开玩笑说:“你写这些干什么,又不拿去发表。”但他从不与人争论,每天只顾埋头写诗。他说:“我写诗不是为了出名,只是为了自己开心。”谈起写诗,袁致大的妻子说:“我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我支持他。”说这话时,她满脸笑容地望向袁致大。

采访结束时,袁致大告诉记者:“写了这么多年诗,从没想过拿去发表,有时旁人还冷言冷语,但是我从来不气馁。读书能使人明智,虽然物质上不是很富有,但精神上我很富足。这些整理好的诗册,记录着我的生活轨迹、承载着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责编丨伍清芬

主编丨范先浩

总编丨叶    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