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抗美援朝老兵张宗利回忆峥嵘岁月——“既然投身战场,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原创   10-28 08:52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程长珠 文/摄)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记者走访了我市抗美援朝老兵张宗利,听他讲述当年硝烟战场的故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今年88岁的老兵张宗利唱起这首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最鼓舞士气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时热泪盈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

满腔热血 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张宗利住在金牛镇贺桥村金山咀小区。10月23日,记者前往探访时,老人身着军装,正在家里收看“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电视直播。见到记者后,老人连忙让座,回忆起当年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依然记忆犹新。

1952年8月,怀着保家卫国的满腔热血,张宗利毅然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轻装赶赴朝鲜战场。“在去战场之前,就没打算能活着回来。”张宗利当时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同战友们一起来到朝鲜。

“当时,我被分到16军0210部队当了一名侦察兵。”张宗利说,侦察兵需要执行前敌搜索、侦察地形、抓俘虏、爆破等任务。那时候,只能通过森林里树叶的稠稀度以及树皮的光滑度来判断南北方向。

“那个年代的侦察兵类似于现代的特种兵,我们三五个人一小组,接到任务后,便带着干粮出发,几天都不能回来。”张宗利说,当时每人随身带一块方形雨布,要睡觉时,打开铺在地上;要打仗了,收起来就走。最艰难的是,在那冰天雪地的恶劣天气里,没有热饭吃,也喝不到热水,和战友们“一口炒面一口雪”,吃起来特别费劲。

每次出去,除了带上几天的干粮外,还要背上破坏剪、手榴弹、冲锋枪、匕首和一个1.2米长的爆破筒等70余斤的装备,负重前行,去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侦察任务。

英勇无畏 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当时,敌军的飞机几乎天天来轰炸,我们天天都处于危险之中,一听到飞机的声音,就要迅速隐蔽起来。”张宗利作为一名侦察兵,他和战友们需要趁夜色潜入敌军阵地察探敌情。他们曾多次深入敌后把了解到的敌军部队人数、装备等重要情报传递回来。

“1953年某天凌晨,我们在执行侦察任务时,一枚炸弹落在我们躲藏处附近,幸亏是一枚哑弹。如果那颗炸弹爆炸,我们几个肯定挂了……”张宗利说,穿越封锁线的过程,就像一场“刀尖上的舞蹈”,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与敌军血战中,大家个个勇猛无敌,不畏牺牲,只管向前冲,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

当时,张宗利继续留在部队,一边带着战友,时刻防范敌人的反击,一边与朝鲜人民一道修铁路、建房屋。“那时候条件艰苦,修铁路全靠人力。”也是在这期间,已升任炮长的张宗利,于1955年受连队嘉奖6次、营嘉奖1次,1956年受部队嘉奖2次。

复员回乡 教育儿女要珍惜生活

1957年,张宗利从部队复员回乡,来到武汉东湖搞水利建设。1960年,大冶大办钢铁,他便回到大冶,干了两年后,于1962年回到家乡,在村里当大队长。“我记得在村里工作时,我们吃饭还要凭粮票。”他和村干部一起,带领村民修建毛铺水库,还到处开荒开港,一直干到1985年退休。

“我经常教育儿女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张宗利,思维敏捷,身体矫健,他的6个儿女均已成家立业。“每天和村里的几个老哥们一起,下下棋、散散步,其乐融融。”

当天,记者见到张宗利时,他穿着一双黑面白底的布鞋,一脸淳朴憨厚的笑容。他家中的陈设也很简朴,床柜、电视机等物件明显陈旧,但房间被他收拾得干干净净,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每日早晨起床后,他依旧要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儿”。

“我每天最关注的是中国军队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看着国防力量日益强大,我特别欣慰。最爱看的电视剧,也都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片。”张宗利常感慨,今天的和平是先烈的生命换来的,要珍惜生活。许多战友牺牲了,他至今很怀念。

责编丨罗仲楷

主编丨范先浩

总编丨姚文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