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冯素华 通讯员 潘均衡 张国庆)西畈村位于金牛镇西部,与咸宁市相邻,全村共有18个自然村,1130户4098人,贫困户45户90人,贫困发生率4%。基础设施薄弱、贫穷落后是西畈村的底色。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市法院高度重视,成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着眼精准,“一户一策”,对贫困户从严、从实、从细精准帮扶,在这片土地上蹚出了一条独特的脱贫攻坚之路。
扶贫“不收兵”,一招一式夯基础
主动请缨的老法官胡甲伟卷着铺盖来到西畈村,第一天进村入户就吃了“闭门羹”。当天下午,他带着队员深入黄安湾看望贫困户徐某,徐某对胡甲伟不理不睬,话没说两句,就“砰”地一声将门关了。
“很多村民不理解,对扶贫工作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好几次入户走访,一句‘我穷我的,关你么事’让我们无从下手。”胡甲伟回忆,自己那天晚上坐在简易行军床上,打起了退堂鼓,但冷静下来后,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久久地盯着贫困户花名册……他决定“赖”在西畈村不走,为村民干点实事。
农村富不富,全靠党支部。胡甲伟决定从基层党组织建设抓起,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激发西畈村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第一步,村“两委”换届选举,实现了新老班子的顺利交接,使班子年轻化,并吸收6名先进青年入党。2018年,西畈村党支部升格为西畈村党委,下设3个支部、5个党小组,现有党员108名。第二步,帮助村委会改善办公环境,建章立制,调动党员积极性,树立村党委、各支部威信。第三步,帮助18个自然村完善村庄理事会建设,通过民主推荐和群众选举,让一批思想觉悟高、乐于奉献、办事公道、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走上了村庄理事会的岗位。由于各理事会没有活动场地,村民议事极为不便,胡甲伟便向市法院党组报告,2017年底,市法院拨付2万元,给每个理事会置办了办公桌椅和资料柜,推动了理事会工作的正常开展。
有了坚强的战斗堡垒,有了村党委和老党员“加盟”的村庄理事会,扶贫工作开展起来就顺利多了。驻村工作组直击贫困根源,把准扶贫“脉搏”,着手加快西畈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筑牢脱贫根基。
西畈村18个自然村大多都没有路灯,一到晚上村里就一片漆黑,村民走村串户常常因为看不见路而滑倒、摔伤。胡甲伟偶然听到一个村民的抱怨后,马上联合村委会向上争取资金,在各个自然村的主干道安装了300余盏太阳能路灯。
7-8月份正是水稻抽穗季节,西畈村500多亩水田干旱无雨,胡甲伟向市法院党组申请拨款4万元维修、扩大了两口山塘,解决部分农田灌溉问题。同时,积极组织农民抗旱,每天在田间地头巡查,确保两个大型泵站和10个小泵站开足马力抽水抗旱,帮助村民实现水稻丰收。
“群众不脱贫我们不收兵!”胡甲伟一“赖”就是三年。三年来,驻村工作组与村干部朝夕相处,一步一个脚印,抗疫情、斗洪魔,抓党建、促脱贫,修道路、架桥梁……修筑乡村公路3000余米、机耕路1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300多盏,修建桥梁11座,护砌沟渠4000余米,清淤门口塘13口,改扩建山塘4口,改造农户厕所248座,种植绿化树木3万余棵,建设文化礼堂2个、文化广场4个。乡村亮了起来,美了起来,许多贫困户加入村民舞蹈队,跳起了广场舞。
姐弟“一家亲”,一枝一叶总关情
从入村的第一天起,市法院驻村工作组就认真记录每一步扶贫足迹,查找致贫根源,找准扶贫关键点。对照扶贫关键点,市法院开始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先后有48名干警与48户贫困户“认门结亲”。
从此,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及“六一”、寒暑假等日子,西畈村贫困户家里温情暖暖、热闹非凡。
“弟弟快收下,再不收,姐可生气了啊。”大屋汤湾70多岁的婆婆舒友贵捉了一只老母鸡,追赶着要干警王润家收下,王润家硬是不收。“你说,他是我弟,我是他姐,大过年的,我送他只鸡违反规定了吗?哦,只许他给我送钱送米送油,夏天怕我们热送电扇,冬天怕我们冷给我孙子送羽绒服送旅游鞋,就不兴我送他东西吗?”舒友贵一脸无奈,逢人就数落这个“弟弟”是个“死脑筋”!
舒友贵是贫困户伍美芳的婆婆,几年前因儿子罹患癌症去世,留下儿媳和两个正在读书的孙子。驻村工作组迅速开展“一对一”帮扶,落实低保兜底及社会保障政策,并与教育部门对接,让两个孩子享受国家教育助学扶贫有关政策。如今其一家人吃穿不愁,三个人的低保一年就有1万多元,家里建了130多个平方米的楼房,大孙子今年还考上了湖北省机械工程学院。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驻村工作组在走村串户时,既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又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撑,增强他们在困境中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战胜困难的信心,点燃他们求富、致富的激情和斗志。
张元若湾村民张诚顺因患肿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一场大病夺去了独子年幼的生命,妻子承受不了打击而离开了家,张诚顺孤身一人,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市法院分管扶贫工作的相关负责人曹中智以及驻村工作组的胡甲伟、朱杰、李娜等,一有空就轮番去张诚顺家坐坐,与他交心谈心,让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看到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房子年久失修、四处漏水,市法院发起倡议,发动干警捐款2000多元。2018年春节,张诚顺的家焕然一新,旧瓦全部换成了红瓦,他终于过上了一个顺心的春节。
近年来,市法院共投入帮扶资金50多万元,并通过干警捐款等方式,帮助张诚顺等3户贫困户的旧房进行维修,6户无房或危房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通过小额贷款、教育帮扶、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扶贫政策,协助办理小额贷款40余万元,教育帮扶11户16人,医疗救助17户18人,鼓励17户贫困户树立生活信心,自主创业、就业,率先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所有贫困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开荒“南泥湾”,一年一个大变样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只有村级经济发展了,才能带动贫困户真脱贫。
驻村工作组决定,立足丘陵山地优势,弘扬“南泥湾”革命精神,开荒山,兴产业。因涉及山场地界等问题,此举很快遭到部分村民反对,个别村干部传统保守,满足于脱贫工作成果,认为不如开采石料场来得快。
“脱贫不是最终目的,奔小康才是最终目标!村庄必须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经多轮“会战”和反复调研、论证,村“两委”终于同意了驻村工作组的决定,着手整合各村组山场土地资源,发展农、林、牧渔及生态旅游业。
2017年,驻村工作组和村干部带领20多名村民,一步步开始实施开荒山、建园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一时间,西畈村再现革命时期“南泥湾”开荒激动人心的场景。经过一年的奋战,500余亩荒山被改造成了沃土。与此同时,加强农田整治,兴修水利,创造了良好的种植、养殖基础。
2017-2018年,该村栽种风景柏1万株、香樟树1000余棵、杉树200余亩、红豆杉近万株。2018年,驻村工作组深入武汉、黄石等地考察,经多方论证,首次成立农村合作社,并通过技术引进和人才回归,推出了稻田套养小龙虾项目,发展稻虾种养14户,种养面积1000余亩,带动附近村民和贫困户增收。
同年8月,市法院拨款8万元,协助该村建成2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增加收入5万元,部分贫困户可参与光伏发电收益分配分红。
2019年,驻村工作组得知当地一徐姓村民在河南种植了2000多亩艾草,且收益良好,便与村干部商量,结合西贩村沙质土壤特点,确定了发展艾草产业脱贫的思路。当年4月份成立了乡园合作社,以艾草基地为试点,流转土地100亩,与某公司签订了订单合同,由对方提供种苗、技术、市场等,村里负责种植,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
“艾草种植项目由村集体投资,合作社经营,主要以贫困户劳动力为主,解决了贫困村自我‘造血’和贫困户就业问题。”据该村党委书记汤之兴介绍,100亩艾草基地可产艾草180吨,按每吨1500元计算,每年可创收27万元。
“现在吃穿不愁,银行卡里有了存款,这里干活也不累。”9月28日上午,75岁贫困户、孤寡老人徐声平正在新型大棚蔬菜、瓜果试验基地忙碌。除平时劳动收入外,老人每月可领取低保金525元,每年享受土地租金和国家地力补贴计804元,还可参与光伏发电收益分配分红。
据了解,30亩试验基地于今年5月份正式建成,拟栽种美娃娃、西兰花、圣女果等十几种新型蔬菜、水果,带动发展有机农作物采摘乡村旅游项目,可安排18户有部分劳动能力贫困户就业,每年每户增加收入1000余元。
“疫情和洪涝灾害发生后,驻村工作组就地转为防疫、抗洪工作队后,又迅速融入灾后重振村庄经济和扶贫‘主战场’,保住了脱贫攻坚胜利果实。”市法院党组书记、代院长陈敬涛表示,西畈村未来产业投资方向应以发展技术含量低、投资风险小、收益见效快的产业为主,逐步由“输血”帮扶到小额“投资分红”模式转变,为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以绿色观光、采摘、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打下坚实基础。
责编丨伍清芬
主编丨范先浩
总编丨姚文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